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6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2225篇
安全科学   145篇
废物处理   212篇
环保管理   281篇
综合类   3423篇
基础理论   610篇
污染及防治   688篇
评价与监测   203篇
社会与环境   60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224篇
  2018年   206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276篇
  2014年   325篇
  2013年   336篇
  2012年   402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ITO/CdS/ZnO interface composite film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subsequent electrodeposition of CdS and ZnO onto indium tin oxide (ITO) glass substrates. The obtained ITO/CdS/ZnO composite films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UV-Vis spectroscopy.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ITO/CdS/ZnO composite film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methyl orange (MO) as a model organic compound under UV light irradiation. The influence of operating parameters on MO degradation including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MO, pH value of solution, and inorganic anion species over the composite films were examined. A blue shift of absorption threshold was observed for the ITO/CdS/ZnO film in comparison with ITO/ZnO film. ITO/CdS/ZnO composite films prepar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showed a higher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than that of ITO/ZnO film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O on the composite filing followed pseudo-first order kinetics.  相似文献   
102.
一株好氧反硝化菌的反硝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长期运行的生物滤塔中筛选出一株好氧反硝化菌株A1,经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文章目的是对A1的反硝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1菌株在好氧条件下能有效去除培养液中的硝酸盐氮,24h脱氮率可达到94.84%。C/N对菌株A1的好氧反硝化能力有很大影响,当C/N>5时,基本能够进行完全的反硝化。和其他已报道的好氧反硝化菌相比,A1菌株有着更高的氧耐受浓度。菌株A1能够以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和氧气为电子受体进行协同呼吸,硝酸盐呼吸和亚硝酸盐呼吸都具有较高的脱氮效率,并且亚硝酸盐呼吸要较硝酸盐呼吸更容易进行。以丁二酸盐、葡萄糖和乙酸盐作为碳源时,其脱氮效果均要明显好于乙醇作为碳源。  相似文献   
103.
超声波在低声能密度下处理污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采用超声波在0.014W/mL、0.025W/mL、0.031W/mL、0.035W/mL四个声能密度水平下,作用时间在0~60min范围内对生活污水厂污泥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声能密度下,超声波处理污泥45min可以使可溶性化学需氧量(SCOD)溶出率超过10%,同时可以使污泥中氨氮的含量降到5mg/L左右。  相似文献   
104.
实验采用短程硝化工艺处理高氨氮废水,并用PCR-DGGE分析了系统中的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进水氨氮浓度在50~400mg/L之间梯度增加时,出水氨氮浓度在10mg/L以下;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亚硝态氮积累率逐渐升高,当氨氮浓度达到300mg/L时,积累率达到90%左右。DGGE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微生物区系多样性减少;氨氮负荷为50mg/L与400mg/L相比,相似性为0.24。  相似文献   
105.
在线消解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总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克服传统分析法消解条件苛刻,工作效率低的缺点,采用微波在线消解水样,并将流动注射分析技术与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测定水中总氮的分析方法。通过优化试剂浓度等实验条件,总氮的检出限为0.03mg/L,线性范围为0.03~3.5mg/L。对TN-203214的标准样品进行测定的结果与推荐值基本一致。应用于废水样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6.8%~97.3%。  相似文献   
106.
改良A~2/O工艺预缺氧池中的脱氮作用和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良A2/O工艺中预缺氧池有较强的脱氮作用,其脱氮作用占整个系统氮去除率的15.11%。通过对预缺氧池氮元素进行物料平衡,分析和证实改良A2/O预缺氧池中可以发生厌氧氨氧化反应,可以有效减少能耗和降低运行成本,这对我国污水厂的改造,提高出水水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夏季暴雨洪水是太湖山区氮磷营养盐流失的主要载体,对强降雨事件中的不同水体农业养分负荷的观测和分析,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农业非点源污染。在台风“麦莎”期间,选择典型山区流域对台风降雨径流过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太湖山地短时强降水事件中,地下径流约占总径流的51%,而对无机氮径流负荷的贡献在80%以上;可溶性总磷在河道径流中的浓度低于在地下水和地表径流中的浓度,显示可溶性磷在汇流过程中被截留,说明可溶性磷的迁移具有流域尺度的迟滞特征。  相似文献   
108.
在分析比较前人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微波消解一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氮含量.对几种常见态氮溶液进行消解,如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在确定消解时间后,作出校准曲线,并进行精密度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国家标准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省时、消解完全、精密度较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9.
从传统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分散式污水处理方法入手,介绍了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的概念、类型及特征,分析了分散式处理系统存在着脱氮除磷、技术性能及环境友好方面的不完善之处。提出了加强脱氮除磷研究,实现生态化、节能化、景观化、省地化是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0.
通过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浓度,采集样品分析得出唐山市西道大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现状,了解大气中氮氧化物污染水平。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路段中间的监测点的氮氧化物日小时均值浓度大约为0.037mg/m^3,氮氧化物浓度值受风力影响大于车流量的影响,路口监测点由于车流量大,其氮氧化物浓度值也对应升高,大约为0.046mg/m^3,其受车流量的影响大于风力影响,说明当车流量超过一定值时,风力的影响就会战弱。结果表明,唐山市新华西道氮氧化物日均值浓度大于0.05mg/m^3,氮氧化物污染指标的平均值均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因此,此道路属于污染区。还提出了减轻氮氧化物污染状况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